[中关村在线可穿戴频道原创]当我们真正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就需要纯粹而有力。当我们赞美或批判一款产品的时候,数据就要真实而可靠。在可穿戴空前暴利的当下,不成比例的成本和售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暧昧关系呢?小米手环79元的背后存在着哪些真相和假象呢?
日前,网易科技在一篇文章中以小米手环为例,详细介绍了它的机身、腕带、主板、传感器等元器件的各项成本,最终核算下来为39.5元左右。加上增值税(17%)后的成本为46.2元左右。当然,这里面不包含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运费以及人工成本。不过,这已经足够震撼人心。
很多人认为,小米手环的推出打了不少国内外智能手环厂商的脸,目前,国内的手环普遍在200—800元之间,而国外的一些个大牌如Jawbone UP24、Fitbit Force、三星Gear Fit等售价都在1000元以上,便宜如Misfit Shine、Fitbit Flex等产品售价也在600—900元之间。这样的售价跟小米手环相比显然没有可比性。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认为其它厂商都是无良黑心,而小米就是业界良心了呢?
或许在一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小米粉丝眼里的确如此。或许我们该从更多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米手环敢卖79元,而其它厂商不敢?
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发源于欧美,兴盛于欧美,无论是智能手环的计步、睡眠、热量消耗,这都是根据欧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情况而推出的功能。比如欧美人喜欢运动是出了名的,所以它们有阿迪、耐克等运动品牌,更不用说那些North Face、哥伦比亚等户外品牌了。
而说句助长他人志气的话,国内厂商大部分是孜孜不倦的模仿和拿来主义。无论是Jawbone、Fitbit、Misfit,你都能在国内找到相关的模仿者,比如Jawbone UP2之咕咚手环1、咕咚手环2之Fitbit Flex、乐心BonBon/山水/apphome智能手环之Misfit Shine、小米手环之Misfit Shine……
并且全部是高仿货,包括把功能也原封不同的照搬不过来,这也就引发一个问题,把一款现成的产品拿过来模仿究竟需要投入多大的研发成本呢?尽管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肯定不会比国外品牌研发成本更高。
按照定律,当一个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产品的整体定价会更低一些,因为批量生产会降低整体的成本,从而为降价提供了操作空间。但是,诸如Misifit Shine、Jawbone UP24、Fitbit Force/Flex等产品不会把价格降低到300元以下与小米手环拼价格。国内品牌才拼价格,国外品牌只看品牌价值。何况,目前国外品牌的生产地都不在中国这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的国家,所以在成本上更高一些,无法跟小米等国内厂商相较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从小米4到MIUI 6都扑鼻而来的苹果气息,并且以不到2000元的售价惠及消费者,但是iPhone、三星手机等国际品牌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降价,而是继续保持原有定价策略维持高位销售,并且该买的人还是会买。对于智能手环市场其实同理,目前,Misifit Shine、Jawbone UP24、Fitbit Flex等京东商城上销售的国际队友并没有降价的欲望。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拼价格。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领土上,小米手环的超低价定价策略,瞬间拉低了消费者对智能手环消费的价格预期,尤其物料成本不足40元让人非常震撼,相信国内的其它一些智能手环品牌的物料成本都不足100元。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bong智能手环,其第一代产品当初售600多元,等到小米手环推出后,bong I瞬间降到了345元,而隔天发布的bong II更是跟小米手环杠上了,售价仅为99元。
无论是不是以成本价在销售,至少bong I智能手环是在疯狂盈利的,这些高出成本价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智能手环目前正在遭遇消费者的白眼。同时,小米手环和bong II智能手环的推出,也让国内智能手环在下半年可预见的未来进入拼价格的低俗阶段。在可穿戴发展初期,过早的洗牌对于可穿戴市场的创新氛围未必是件好事儿,对国内尤其如此。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无误智能手环目前处于低成本、高盈利模式,那么,如何在用户需求和商业盈利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的支点呢?显然,抄袭不能解决这个矛盾。
首先,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售价低就牺牲用户体验。我们唯恐OEM为了参与进价格战而无心研发真正能够刺激到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及其功能,这样对消费者和整个宏观市场的伤害是巨大的。
其次,圈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过去昂贵的广告成本被无限压缩,甚至像小米这样的品牌都无需投入任何广告,靠着粉丝经济和饥饿营销就能超越广告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不鼓励价格战,也不鼓励高利润赚取消费者的钱。
最后,卖服务。小米模式的精髓就是用低价销售硬件,靠软件来赚钱。当你买了我的手机、电视等硬件产品,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服务,那么,花钱来买吧、来下载吧,这就是小米模式的高度概括。所以,最后它赚得盆满钵满,而小米粉丝还乐呵呵的给雷军数钱。
可穿戴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让所有的厂商都站来了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以,国内可穿戴厂商已经没有什么理由将过去的高仿模式移植到可穿戴市场了,拿出自己的原创才能真正让外国媒体尊重。近日,外媒Phone Arena是这么评价小米MIUI 6的——“对苹果iOS系统最无耻的抄袭”。
【感谢您阅读本文,假如喜欢请点击文章下方黄色“赞”,以便让我们做得更好】
大家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中关村在线可穿戴频道微信公共账号“智取未来”:
推荐经销商